十干是五行所生,可以说十干是五行的化身,或者说是五行的子女,因此十干可代表五行气的特征和形的特征。因为十干本来是五行的子女,代表的就是五行,如甲木代表木之气,乙木代表木之形,气变成形了,就是形体,十干是五行生化出来的,或者说是五行的化身,或者说是五行在人道的代表,再往前面推可知五行是四象所化,四象即春夏秋冬,是四种阴阳气,少阴、少阳、老阴、老阳。
四象正确的叫法是少阳、老阳、少阴、老阴,而非金木水火。金木水火叫做五行,而四象是四股阴阳气,是阴阳气强弱变化的描述。四象即春夏秋冬,层次要高于五行。四象为天道,布气于地道才变成五行。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,四象可以和五行划等号,若不知原理不可把二者划等号,因二者层次不同。四象是天道布气到地道,到地球上才有金木水火土,但四象本身是天道的,因此五行是从四象而来。
1、五行是指什么?也叫五行学说,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,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:金(代表敛聚)、木(代表生长)、水(代表浸润)、火(代表破灭)、土(代表融合)。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。它强调整体,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。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,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。金木水火土就是五行。
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。金木水火土同梅花五个花瓣有着内在的联系,古人创作的“梅花篆字”代表着“幸福、快乐、健康、平安、长寿”它强调整体概念,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。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,五行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。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。原指“五材”,即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
2、什么是五行五行概念的产生之源关于五行概念的产生根源,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1、五方说一般认为,五行的概念滥觞于殷商时期的“五方”观念。殷商时期的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,已经意识到农耕畜牧与从不同方位来的风雨有着密切的关系,从而产生在祭祀中对不同方位风雨的祈求。如在当时的甲骨文中已有“癸卯,今日雨。其自西来雨?其自东来雨?其自北来雨?
”的卜辞。殷人将商朝的领域称为“中商”,并以此为基点分辨东西南北四方,从而建立起“五方”观念,如甲骨文中又有“东土受年”、“西土受年”、“北土受年”、“南土受年”及“王贞受中商年”等卜辞(《卜辞通纂·天象门》)。2、五材说和六府三事说春秋时期出现了“五材说”和“六府三事说”,古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自然物质的功用,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说: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一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