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有弟四人,即杜颖,杜观,杜丰,杜占。这时惟杜占同在,诗是乾元二年秋夜在秦州时,怀念他分散在河南、山东的兄弟而作,月亮本来普照大地,可是因忆弟而念家,因念家就连故乡的月色也比他处可爱了,下半首四句,写虽有弟而皆分散,分散又皆无家,以致死生不明,于是想写信去问,却又老是寄不到,何况还是烽火连天。曲折的心事尽现于此二十字中。
1、《月下忆舍弟》杜甫(推想诗歌的写作背景,抒发了什么感情?(1)背景「况今未休兵」,表示此诗写于战乱之时(不代表他的弟弟被抓去充军。事实上,其弟杜颖在山东,杜观、杜丰在河南,杜占与杜甫一起,总之不是充军。)「月是故乡明」,表示杜甫当时离乡别井。「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寄书长不达」,表示杜甫与弟弟分散,音讯断绝。(2)抒发了战乱流离中忆弟的手足深情。中国香港教育城背景本诗作于乾元二年(759)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。
当时,杜甫的几个弟弟在这一带飘泊,由于战事阻隔,音信不通,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。赏析作者在诗中表达思念兄弟之情。1.布局气氛烘托作者在首联先描绘塞外的秋景,边防的鼓声与雁的鸣叫声,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,营造一片凄凉的景象。而「断人行」三字正说明了当时战事频仍,正好与末句「未休兵」作连系。触目伤怀,勾起作者思乡之情,思念自己的弟弟。
2、月夜忆舍弟杜甫的古诗是什么意思?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有弟皆分散,无家闻死生。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【注释】戍鼓:戍楼上的更鼓。戍,驻防。露:霜露。“露从今夜白”一说这天或许是白露节。【解释】戍楼上更鼓咚峰响,道路上行人无踪影。边城荒芜秋风凉,只听见孤雁哀鸣。今夜霜露格外白,月还是故乡的明。兄弟离散各一方,家已残破,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,何况战火不停息。
又是一个月夜,月光明亮之夜总是容易使人生出思亲人之念,更何况是在战乱之夜睹此明月。戍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响着,因为战乱,秋夜的边塞没有行人,只有一二声大雁的鸣叫声。鸿雁据说可以传信,但杜甫的弟弟如今不知在何方,即使大雁真能传信,怎么能速达呢?时令已到白露,仰头望月,诗人觉得边塞的月色远没有故乡的月色明亮。本来,月亮无处不明,但诗人思乡心切、思弟心切,因此心里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幻觉。
3、杜绳的父亲叫什么名字?杜闲于睿宗景云元年(710年)与元配清河崔氏结婚,玄宗开元十一年(723年)与继室卢氏再婚。共生五子一女,长子杜甫生于睿宗延和元年(712年),为崔氏所生,是在杜闲迁升奉天之前,故杜甫的出生地乃为河南巩县,而非京兆杜陵。次子杜颖(居山东)、三子杜观(居兰田)、四子杜丰(居杭州)、幼子杜占(居江州)。